1951年6月11日,中央軍委向華東軍區,第三、第一野戰軍和中南、西南、東北軍區發出了《電告成立軍事醫學科學院》的指示。8月1日,應陳毅市長邀請,華東軍區衛生部部長宮乃泉作為首任院長來到上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以下簡稱軍事醫學科學院)在巴斯德研究院和法租界衛生所舊址成立,是繼中國科學院之后,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家科學院、世界第三家軍事醫學高級科研機構由此宣告誕生。創建之初,軍事醫學科學院設置了生理、生化、藥物、化學、細菌、寄生蟲6個系。 [4]
1954年3月,學科系增至14個。
1955年12月12日,考慮到國防建設的戰略意義和中國原子武器、生物武器、化學武器醫學防護研究的現實需求,總后勤部部長黃克誠大將給周恩來總理寫信提出建議并獲準,于1958年5月將科學院從黃浦江畔北遷燕山腳下,從師級單位升為軍級單位,原有的14個系整合改編為7個研究所。
1961年11月,中央軍委辦公會議決定,軍事醫學科學院執行兵團級權限。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
1970年,軍委決定軍事醫學科學院執行正軍級權限至今。
2001年,被國家有關部門評為“863”研究先進單位。 [5]
2003年8月10月,“解放軍疾控中心”在軍事醫學科學院正式成立。 [4]
2004年,被國家批準納入公共衛生體系。 [4]
2005年初,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李松帶領科研人員成功研制出抗人禽流感特效藥“軍科奧韋”(達菲),并建成專用生產線,標志著中國具備自主保障和防控能力。 [4]
2005年8月,軍事醫學科學院確立了建設“三大力量”的職能定位:軍事斗爭衛勤準備科技攻關的核心力量;反恐和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突擊力量;軍隊疾病預防控制的主要力量,并逐步納入國家相關體系。 [4]
2009年5月11日,中國第一例輸入型甲流患者,由軍事醫學科學院和國家疾控中心共同確診。9月底,軍事醫學科學院作為唯一指定單位,完成國家1300萬人份甲型H1N1流感防治藥物的儲備任務。 [4]
2010年,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復方蒿甲醚研究團隊獲美國“蓋倫獎”。
2011年9月,在瑞士日內瓦,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賀福初院士獲得國際組織頒發的“杰出貢獻獎”。
科研條件編輯
人員編制
根據2016年3月信息顯示,軍事醫學科學院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0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8人,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49人,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228名,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490名;有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7人。 [2]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學敏、賀福初、吳祖澤、孫曼霽 [6-7]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倍奮、金寧一、李松、夏咸柱、秦伯益、沈建忠、吳德昌 [8-9]
科研部門
截至2011年8月,軍事醫學科學院有各類重點實驗室21個,研究中心9個,科技平臺1個;有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4個,解放軍重點實驗室10個,天津市工程中心1個,天津市重點實驗室1個。 [1]
國家重點實驗室: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免疫學研究室 [10-11]
國家工程實驗室:哺乳動物細胞高效表達國家工程實驗室 [10-11]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生物防護裝備工程中心、國家應急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生物防護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蛋白質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11]
解放軍重點實驗室:解放軍軍事環境醫學重點實驗室、解放軍衛生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解放軍生物防御重點實驗室、解放軍重要疾病防控模式生物重點實驗室、解放軍生物武器損傷防治藥物重點實驗室、解放軍血液安全與保障重點實驗室、解放軍干細胞與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解放軍核化損傷救治重點實驗室、解放軍再生醫學與干細胞研究重點實驗室、解放軍血液安全與保障重點實驗室 [11]
天津市工程中心:天津市衛生學環境醫學技術工程中心 [11]
天津市重點實驗室:天津市環境與食品安全風險監控技術重點實驗室 [1
1954年3月,學科系增至14個。
1955年12月12日,考慮到國防建設的戰略意義和中國原子武器、生物武器、化學武器醫學防護研究的現實需求,總后勤部部長黃克誠大將給周恩來總理寫信提出建議并獲準,于1958年5月將科學院從黃浦江畔北遷燕山腳下,從師級單位升為軍級單位,原有的14個系整合改編為7個研究所。
1961年11月,中央軍委辦公會議決定,軍事醫學科學院執行兵團級權限。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
1970年,軍委決定軍事醫學科學院執行正軍級權限至今。
2001年,被國家有關部門評為“863”研究先進單位。 [5]
2003年8月10月,“解放軍疾控中心”在軍事醫學科學院正式成立。 [4]
2004年,被國家批準納入公共衛生體系。 [4]
2005年初,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李松帶領科研人員成功研制出抗人禽流感特效藥“軍科奧韋”(達菲),并建成專用生產線,標志著中國具備自主保障和防控能力。 [4]
2005年8月,軍事醫學科學院確立了建設“三大力量”的職能定位:軍事斗爭衛勤準備科技攻關的核心力量;反恐和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突擊力量;軍隊疾病預防控制的主要力量,并逐步納入國家相關體系。 [4]
2009年5月11日,中國第一例輸入型甲流患者,由軍事醫學科學院和國家疾控中心共同確診。9月底,軍事醫學科學院作為唯一指定單位,完成國家1300萬人份甲型H1N1流感防治藥物的儲備任務。 [4]
2010年,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復方蒿甲醚研究團隊獲美國“蓋倫獎”。
2011年9月,在瑞士日內瓦,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賀福初院士獲得國際組織頒發的“杰出貢獻獎”。
科研條件編輯
人員編制
根據2016年3月信息顯示,軍事醫學科學院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0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8人,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49人,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228名,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490名;有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7人。 [2]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學敏、賀福初、吳祖澤、孫曼霽 [6-7]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倍奮、金寧一、李松、夏咸柱、秦伯益、沈建忠、吳德昌 [8-9]
科研部門
截至2011年8月,軍事醫學科學院有各類重點實驗室21個,研究中心9個,科技平臺1個;有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4個,解放軍重點實驗室10個,天津市工程中心1個,天津市重點實驗室1個。 [1]
國家重點實驗室: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免疫學研究室 [10-11]
國家工程實驗室:哺乳動物細胞高效表達國家工程實驗室 [10-11]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生物防護裝備工程中心、國家應急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生物防護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蛋白質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11]
解放軍重點實驗室:解放軍軍事環境醫學重點實驗室、解放軍衛生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解放軍生物防御重點實驗室、解放軍重要疾病防控模式生物重點實驗室、解放軍生物武器損傷防治藥物重點實驗室、解放軍血液安全與保障重點實驗室、解放軍干細胞與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解放軍核化損傷救治重點實驗室、解放軍再生醫學與干細胞研究重點實驗室、解放軍血液安全與保障重點實驗室 [11]
天津市工程中心:天津市衛生學環境醫學技術工程中心 [11]
天津市重點實驗室:天津市環境與食品安全風險監控技術重點實驗室 [1
分享:
院校圖片
同類院校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