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25nkq"></i>

    1. <mark id="25nkq"></mark>

      中央民族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 院校評分:
        4.2分
      • 官方網址:
        www.muc.edu.cn
      • 學校性質:
      • 院校電話:
        010-68932902
      • 招辦郵箱:
      • 官網平臺:
      • 主管單位: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 研究生院:
      • 更新時間:
        2020-02-26
      • 院校地址:
        北京
      • 院校特點:
      中央民族大學座落在名園薈萃,學府林立的北京西郊,是一所以培養少數民族高級專門人才為主的國家重點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有著光榮傳統和歷史,其前身可以追溯至1941年9月在延安建立的民族學院。延安民族學院以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從事民族工作的漢族干部為主要任務,以毛澤東的題詞“團結”為校風,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為中國各民族共同的解放事業輸送了大批干部。
        新中國成立不久,1949年12月毛澤東根據形勢的發展特別是國家建設、民族區域自治、實現共同綱領及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的需要。做出了大批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的指示。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在北京建立一所新型大學一一中央民族學院,抽調了一批當年在延安民族學院工作過的同志進行建院籌備工作。同年11月,周恩來總理主持政務院第60 次政務會議,批準了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提出的《培養少數民族干部試行方案》和《籌辦中央民族學院試行方案》。前一方案提出在北京設立中央民族學院,并在中南、西南、西北設立中央民族學院分院各一處。而后一方案則明確規定了中央民族學院的三項主要任務:一是為國內各少數民族實行區域自治以及發展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培養高級和中級的干部;二是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問題以及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發揚并介紹各民族的優良歷史文化;三是組織和領導關于少數民族方面的編輯和翻譯工作。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學院正式開學。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政務院副總理董必武在開學典禮上做了重要講話。6月14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表示祝賀。
        建校后,學校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0年6月至1951年底,為初創階段。當時學校的校址暫設在城內國子監,有教職工280多人,軍政干部班、藏語文班兩個訓練班的學員260多人。
        第二階段:1952年至1966年5月,學校開始正規化辦學并逐步發展成為一所文科高等學校。 1952年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和北京大學東語系的民族語文專業相繼并入中央民族學院,一批著名的社會學家、民族學家、民族語言學家到校工作,成為學校發展的基礎和骨干,校址也從國子監遷到了西郊白石橋附近。同年,學校開始招收第一屆本科生。之后陸續建立了民語系、歷史系、政治系、藝術系、漢語系、研究部、預科部等教學科研單位。中央民委參事室也并到中央民族學院。
        第三階段:1966年6月至1978年8月,“文革”嚴重影響了學校的發展。
        第四階段:1978年9月至1993年10月,學校發展成為以文科專業為主體、以民族學科為特色,文、理、工、藝、管等專業兼備的綜合性大學,并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大學。從 1978年開始,學校陸續建立了物理、應用數學、生化、計算機科學技術等理工系科,從文科高等學校發展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
        第五階段: 1993年11月至今,學校朝著面向21世紀的發展目標邁進。經國家教委批準, 1993年11月30日,中央民族學院更名為中央民族大學。 1997年10月,中央民族大學通過了國家“211工程”的部門預審, 1999年1月又通過了“211工程”的立項審核,學校正式進入國家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的100所大學的行列。2004年,學校進入國家“985工程”二期項目建設。
        在學校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始終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毛澤東生前同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云等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成員一起14次接見了學校的師生員工或畢業生。周恩來、陳毅等領導人還多次到校視察、聽課,幫助學校解決辦學中遇到的困難。1978年以來,以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第三代領導集體十分關注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和民族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來校視察,親切接見師生員工的代表。1994年2月20日,江澤民主席親筆為學校題寫了校名。
        經過近50年的建設,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中央民族大學的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整體實力不斷增強,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己成為一所獨具特色的高等學府,在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學校已形成并逐步完善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為主要形式的,兼有大專、預科、藝術中專和干部培訓以及成人教育的多形式、多學科、多層次的辦學格局和體系。學?,F設有22個學院,有本科專業69個,覆蓋10個學科門類。有國家一級學科4個,碩士學位學科點132個,博士學位學科點34個,其中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是國家級重點學科,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中國少數民族經濟、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專門史、宗教學、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生態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是省部級重點學科。學校還設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1994年,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和歷史學被定為“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2000年,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被定為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科研基地。中央民族大學己成為全國民族院校中學科門類、專業設置最多、人才培養層次最高的學校,被譽為中國少數民族教育的最高學府。
        學?,F有專任教師1037人,其中正副教授579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600余人。他們中既有學術造詣精深、蜚聲海內外的老專家,也有一大批嶄露才華的中青年學術骨干。有數十人在國際、國內學術團體中擔任重要職務。少數民族教師成長迅速,他們已占教師總數的43.5%。他們既熟悉本民族語言文字、歷史文化,又具有很高的漢文化水平,是學校教師隊伍中的重要力量,其中有不少人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學者。
        中央民族大學被稱為“少數民族人才的搖籃”,學?,F有來自全國56個民族的本科生、研究生萬余人,其中70%左右是少數民族,是全國民族成分最多的高校。學校成立以來,始終積極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和育人水平。培養的6萬多名畢業生,絕大多數已成為國家特別是民族地區各條戰線的骨干。在擔任各級領導職務的人員中,有國家領導人1人,省部級干部60多人,地廳級干部500多人,縣處級干部8,000多人。還有一大批學者、專家、教授,成為國家和民族地區民族學科教學和科研的主要力量。他們在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在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偉大事業中做出了十分重大的貢獻。
        中央民族大學歷來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在民族學科各領域具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其中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中國民族史、中國少數民族經濟、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民族宗教學和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等學科處于前沿地位,科學研究碩果累累。早在建校初期,學校的專家、學者就承擔和完成了國家交給的一系列重大任務,參與了三次大規模的全國少數民族調查。關于民族識別的調查研究,確認了新中國這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批成員,初步奠定了我國55個少數民族的格局為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提供了依據;關于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的調查,首次弄清了各少數民族的歷史和所處的社會形態,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據;關于少數民族語言的調查研究,首次全面了解了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的狀況,幫助16個少數民族創制和改革了文字。通過這些工作,收集了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寫出了大批的研究成果,對國家制定民族政策和進行宏觀決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科研管理體系和制度,設立了科研項目基金、青年科研項目基金等,并積極支持教師和科研人員申請和承擔部委和國家科研項目,科學研究邁上了新臺階。 1987年至1999年,學校已出版各類著作1747部,發表學術論文5949篇,其中162項成果獲部委級以上獎勵。學校的專家先后主持制定了國家教委“八五”、“九五”科研規劃的民族學科課題指南,獲得國家“八五”、“九五”重大科研項目106項。新時期的一些重大科研成果如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民族經濟理論;南沙、西沙考古新發現等以及其它的科研成果,對我國領導部門的科學決策,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對民族地區的進步乃至對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近年來,學校軟硬件設施建設飛速發展,辦學條件和能力不斷提高。數字化校園建設已具有一定規模和先進性,包括校園網升級改造、數據中心建設、校園一卡通、學生宿舍網絡布線、網絡課堂、管理信息系統、數字圖書館等工程。目前已建成了覆蓋全校辦公區、生活區、學生宿舍的大型計算機校園網絡。校園一卡通工程實現了校內電子商務,學生使用智能IC卡可在食堂就餐、商店購物、圖書館借書、浴池洗澡、打開水、機房上網……

          學校圖書館占地2.45萬平方米,各種現代化設施齊備?,F有紙質圖書180萬余冊。館藏少數民族文字圖書的種類居全國高校圖書館之首,有3000余種線裝地方志書、20多個文種的民族文字圖書、47個文種的民族學及相關學科外文圖書等。館藏古籍圖書25萬余冊,包括宋、元、明、清各種善本1400余種,其中的稿本、孤本價值連城。2008年3月,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入選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至今已有13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書館有電子圖書176萬余冊,中文期刊、中西文學術會議論文、研究生學位論文等全文數據庫101個及西文期刊原文傳遞平臺(NSTL)。隨書光盤已直接發布到圖書館網站,讀者可在線瀏覽光盤全部內容。
          文科大樓建筑面積達4.2萬平米,是一座現代化、數字化、人文化的教學及辦公大樓,是我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設施主要包括大小教室94個、階梯教室10個、各類實驗室19個,語音教室11個,報告廳2個、以及1個占地約500平米的大學生活動中心。

      總建筑面積約4萬平米的理科大樓2007年投入使用,設立理工科大類實驗室18個(約200間),分屬理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和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它極大地改善了理工科各專業的實驗教學條件。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是全國民族院校中唯一的出版機構,是民族院校文科教材和民族學科科學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由學校編輯出版的《中央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和自然科學版)、《民族教育研究》在國內外公開發行。
          學校民族博物館珍藏有3萬多件珍貴的民族文物供教學和觀摩。
          學校與五大洲16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簽訂了學術合作關系協議或意向書,建立了良好的校際交流關系,在教師互訪、學生交流、學術研究等方面均有著密切的合作關系。年派出交流學生約300人,派出國家包括日、韓、英、法、美、加等。同時,中央民族大學是全國民族院校中接收外國留學生最早、層次最全、規模最大的學校。
        中央民族大學有著光榮的過去,更有美好的未來。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學校正在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向著新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周邊環境
       
      周邊環境
      位于北京市海淀區,南鄰亞洲最大的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北接世界聞名的“中國硅谷”——中關村。地理位置優越,教學環境優美,交通便捷,信息通暢。于眾多名校中自顯特色,獨具風采。

        行車路線

        乘332路、320路、904路、16路支線、716路、717路、732路、814路、933路、運通105路、運通205路、運通106路、運通206路公交車均可直接到學校 


      通訊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27號
      聯系電話
      010-68932902;010-68933922

      分享:

      0

      院校圖片
      評論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 51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在线

        <i id="25nkq"></i>

        1. <mark id="25nkq"></mark>